微生物限度检查是评估非无菌药品、食品、化妆品等产品中微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手段,通常包括微生物计数检查(定量)和控制菌检查(定性)两部分。根据样品性质(如是否含抑菌成分、剂型、溶解性等),可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。以下是常见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:
一、微生物计数检查常用方法
1、薄膜过滤法(Membrane Filtration Method)
·适用对象:含抑菌成分、难溶性或高浓度样品(如抗生素、注射剂等)。
·原理:将样品通过0.45μm滤膜过滤,微生物被截留在膜上,再用冲洗液去除抑菌物质,将滤膜贴于培养基上培养并计数。
·优点:可有效去除干扰物质,回收率高。
2、平皿计数法(倾注法,Pour Plate Method)
·适用对象:水溶性、无抑菌活性的供试品(如普通口服液、片剂溶液等)。
·原理:将稀释后的样品与熔化的琼脂培养基混合,冷却凝固后培养,计数菌落。
·注意:操作温度需控制在45℃以下,避免热敏感微生物失活。
3、涂布法(Spread Plate Method)
·适用对象:对热敏感的微生物(如某些酵母菌、霉菌)或需观察典型菌落形态的样品。
·原理:先将培养基倒入平皿凝固,再将稀释样品涂布于表面,培养后计数。
·优点:避免高温对微生物的损伤。
4、可能数法(MPN法,Most Probable Number)
·适用对象:微生物含量极低、分布不均或难以用平板计数的样品(如中药材、水质、某些乳制品)。
·原理:基于统计学模型,通过多个稀释度接种液体培养基,根据阳性管数查MPN表估算微生物数量。
·特点:灵敏度较低但适用于特殊样品。

二、控制菌检查(定性检测)
1、用于检测特定致病菌或指示菌,常见目标菌包括:
·大肠埃希菌(Escherichia coli)
·金黄色葡萄球菌(Staphylococcus aureus)
·铜绿假单胞菌(Pseudomonas aeruginosa)
·沙门氏菌(Salmonella spp.)(如婴幼儿食品、中药饮片等)
·梭菌(Clostridium spp.)
2、常用方法:
·直接接种法:将样品直接接种至选择性增菌培养基,经培养后分离鉴定。
·增菌-分离-确证三步法:符合《中国药典》等法规要求的标准流程。
三、方法选择依据
·样品是否具有抑菌性
·样品的物理状态(液体、固体、半固体)
·微生物的预期种类与数量
·是否符合药典或国家标准(如《中国药典》四部通则1105、1106)
四、补充说明
·对于含抗菌成分的样品,常需使用中和剂或采用薄膜过滤法以消除抑菌干扰。
·所有操作应在洁净环境*(如B级背景下的A级层流)中进行,防止外源污染。
|
||